这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拍摄的南门外大街的老街景。通过这些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南门外大街在拓宽之前,比现在要显得狭窄得多。那时候的街道,还保留着老城厢外围的历史风貌。由于南门外大街的拓宽工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完成,因此,能够记得那时样貌的,应该是八十后及其以上的人群。如今,这些照片或许能给那些未曾见过老街景的人们,或者那些想要重温往昔街道情景的朋友们,带来一些怀旧的感觉。
由于拍摄年代久远,当时并未记录下准确的位置,现在只能凭借模糊的记忆分享这三张照片。
(一)这张照片应该是拍摄于女六中以北的街面,距离女六中不远。
(二)这张照片则是南门外大街与服装街交口的地方。
(三)最后一张照片,应该是过了服装街后,继续向老城厢方向拍摄的街景。
因为这些记忆可能不完全准确,所以希望对这一带熟悉的朋友们能给予一些指正。
展开剩余75%除了展示这些照片,我还想请教一下,南门外大街是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进行过一次改造?因为从这些照片上的街景来看,和我记忆中的南门外大街七十年代的模样有很大的差距。
南门外大街的记忆虽然随着岁月渐行渐远,但仔细回想,仍然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清晰的片段。由于有同学住在老城厢,当年我经常走南门外大街进城。我记得,从我家(位于耀华中学附近)出发,走南门外大街是通往老城厢最直接且最好走的路。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前,刚进入南门外大街时,街道宽阔,路面很宽敞。这个宽阔的街段,应该延伸到了女六中附近。也就是说,女六中一带的街道宽度和这些照片上的样子差不多。但是,走过女六中后,向老城厢方向走,街道就变得越来越窄了。当然,这只是我的记忆,实际情况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是否在七十年代曾经进行过拓宽改造。如果有熟悉这一带的朋友,欢迎提供更多线索。
当时,走到接近老城厢的地段,街道的宽度肯定非常狭窄,给人一种与南门内大街相似的感觉,仿佛是南门内大街的延伸。记得那时,南门外到南门内之间,还有一条横穿的南马路,有轨电车还在运行,时不时可以听到电车叮当作响的声音。如今回忆起来,那些场景仍让我感到无比怀念。
尽管街道很窄,但那时街上人头攒动,非常热闹。因为当时汽车非常稀少,甚至连自行车也不是随处可见的,因此走在街上感觉特别轻松,也不必担心被车撞到。街道两侧是低矮的平房和小院,街道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商贩推着小车或者摆摊做生意。
虽然街道狭窄,但两边的小道上栽了树。让我记忆最深的一个小插曲,至今我依然能清晰回忆起来,那是我在七十年代左右的一个下午。那时我从老城厢的老同学家回来,穿过南马路,南马路上有轨电车刚刚驶过。我走到南门外大街时,经过一棵街边的树,这棵树的枝繁叶茂,给人一种特别安静的感觉。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一阵歌声,伴随着吉他的旋律。
我抬头一看,惊讶地发现,一位三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正盘腿坐在树干上,手持吉他,认真地弹唱着。他唱的歌是《九九艳阳天》——那是文革初期,属于禁歌之一,歌词里唱的是:“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告诉小英莲……”当时,所有这类歌曲都被严格禁止,不知道这位大哥为何敢在这么公开的地方高声唱出来。而且,他竟然还坐在那棵树上,伴随着吉他的声音自顾自地唱着。听着他的歌声,我竟然驻足听了好久。
周围有些人停下来,开始小声议论,说这位男子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神经有些不正常,才做出这种行为。之后,我再经过那里时,便再也没有见过这位吉他手了。
南门外大街西侧,曾经还有一条狭窄的老街——南关老街。这条街的宽度与胡同差不多,开口处位于南马路,斜向南方,约二百米后便与南门外大街交汇。这条狭窄的小街与南门外大街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城厢的城墙还在时,南门(定南门)有一座瓮城,平时正门是紧闭的,只有西侧的侧城门开放,老百姓从侧门出来,绕行至南门外大街,渐渐形成了一条辅道。此后,沿着这条小道,人们建房、开铺,逐步形成了南关老街。
如今,南门外大街以及周围的南关老街已经消失了几十年。如果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这片土地曾承载着无数先民的记忆,是天津人踏出的历史足迹。如今,北京市正在恢复老北京的中轴线,天津的历史中轴线也是不可忽视的。从北至南,依次是河北大街、北门外大街、北大关、北门内大街、鼓楼、南门内大街和南门外大街。南门外大街,作为天津历史的重要街道,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注:感谢朋友们提醒,我已将女六中更正为南开女中。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